BET分析首先需要进行氮气吸附等温测试,然后根据获得的压强与吸附量的数据结合BET公式进行分析。 BET方法适用于氮气吸附等温曲线的Ⅱ和Ⅳ部分,即P/P0在0.05至0.35之间。 BET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材料的孔隙率、比表面积以及催化、吸附、存储、反应等领域的性能。
其次,分析报告总图。BET分析包括BET表面面积、孔容、平均孔径等关键数据。BET表面面积使用BET模型计算得到,孔容通过压泵法计算,平均孔径则使用BJH方法计算脱附枝曲线。进一步,理解吸脱附曲线。图表显示了不同吸附等温线类型:I型、II型、III型、IV型、VI型。
为确保测量精度,分析后应重新称量样品的质量。如果分析后的质量不等于脱气后、分析前的初始质量,应采用分析后的质量进行重新计算。
样品质量称重至关重要,以确保计算比表面积的准确性。根据样品比表面积,确定所需样品量范围:氮气吸附测试推荐总表面积5~200m2。称样量需兼顾减少误差、满足吸附量要求和控制实验时间。经验表明,称量范围为100mg以上可减少误差,具体量根据比表面积大小调整。
我们接触的数据中,真正准确的是吸脱附曲线,而比表面积、孔径分布、孔容等数据则带有主观性和人为色彩。有同学可能误认为进行的是BET测试,其实他们做的是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,而BET仅是处理N2-Sorption isotherm中特定范围数据(p/p0=0.05~0.35)的公式,得到单层吸附量数据Vm,进而计算比表面积。
在操作过程中,通过实测被测样品在不同氮气分压下的多层吸附量,绘制P/P0为X轴,P/V(P0-P)为Y轴的图,进行线性拟合,从而得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,进而求得Vm值计算出比表面积。BET公式适用于处理相对压力(p/p0)约为0.05~0.35之间的吸附数据,这是因为BET理论的多层物理吸附模型限制所致。
关键部件。压力传感器、分子泵、采样模块、气路接口这是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 5低温氮吸附测试还有一点是随液氮的挥发导致的液氮面的下降。这也是影响测试结果,一般好的仪器应该是全自动随着液氮面的下降液氮杯自动上升。从而保证液氮面在被测样品管的位置以减少对结果的误差。还有很多小地方都会有影响。
低温物理吸附测量比表面积的优点和缺陷如下。吸附法是让一种吸附质分子吸附在待测粉末样品(吸附剂)表面,根据吸附量的多少来评价待测粉末样品的比表面积孔隙分布大小。
比表面积:可用BET(Brunauer-Enmet-Teller)即低温氮吸附方法测定。也可用世界上通用的简捷的碘吸附方法。测定结果所代表每克所具有的表面积,(m2/g)。粒径:表中所列出各种碳黑的粒径是表示碳黑原生粒径,它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测试的,是一定颗数粒径的平均值。
比表面积是衡量固体物质总表面积的指标,包含内外表面面积。BET法是基于低温物理吸附原理测量比表面积的标准方法。该法以氮气为吸附质,氦气或氢气为载气,将两种气体按一定比例混合,达到指定压力后流经固体物质。在液氮保温下,样品对氮气发生物理吸附,载气则不吸附。屏幕上显示吸附峰。
氮气吸附脱附数据可以通过比表面积测定仪或吸附脱附仪来看。看氮气吸附脱附数据需要使用比表面积测定仪或吸附脱附仪。比表面积测定仪可以测量样品的比表面积以及孔隙体积等参数,从而得到氮气吸附脱附数据。
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分析含介孔的分子筛催化剂ZSM-5的测试数据,总结了吸脱附曲线、孔径分布、HF因子等关键指标的分析方法。吸脱附曲线展示了氮气在不同压力下的吸附量变化,其中I型和IV型等温线混合的曲线常见于含孔材料。
关于t-Plot和αs方法,t-Plot是一种厚度图形法,用于处理整条吸附或脱附曲线。αs方法中的下标表示标准的意思,用于指定一个标准吸附量。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转化,t=0.538αs。微孔分析对真空度、控制系统、温度传感器等要求较高,测试时间较长。解析方法需根据样品类型决定。
将所测的数据复制。在Origin里选中所有数据,注意相对压力是作为X轴。选中Line+Symbol进行作图。然后双击我们的曲线。选中第一条曲线,在Group里选择Independent。对曲线的宽度和颜色进行更改。在Symbol选择明亮的小球。再对第二条曲线进行同样的更改,对横纵坐标进行调整。
深入理解氮气等温吸脱附计算比表面积、孔径分布的关键,旨在简化理论和实践应用,聚焦实际操作和结果解释。首先,明确数据来源,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为真实数据,而比表面积、孔径分布等参数是基于曲线的主观分析结果。
物理吸附提供测定催化剂表面积、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方法,常见的是N2吸脱附实验。分析报告时,需要关注氮气吸脱附曲线、孔容、孔径分布图和平均孔径等数据。如何进行BET分析?答案如下:首先,理解报告中的常用名词。比表面积、孔容、平均孔径等术语是分析报告的关键。
通常情况下,BET公式只适用于处理相对压力(p/p0)约为0.05~0.35之间的吸附数据。这是因为BET理论的多层物理吸附模型限制所致。
孔径分析需结合BET结果进行,以全面理解样品结构。测试过程中,诸多因素会影响BET比表面积的准确性,包括样品孔结构复杂度、测试仪器类型、吸附气体种类、预处理时间、脱气真空度、称样量、处理温度以及吸附曲线取点范围。优化这些条件,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。
BET测试是材料科学领域中一种关键的分析方法,基于希朗诺尔、埃米特和泰勒提出的多分子层吸附模型,并通过实验求解了单层吸附量(Vm)与多层吸附量(V)之间的关系方程。
在送样时,需注意以下要求:固体样品建议为200~1000mg,并置于塑料离心管中。样品需确保无水分、低分子量有机物,以避免测试结果异常。另外,样品在前处理温度下应保持稳定,不发生分解。通过实例验证,BET氮吸附仪能够准确提供所需分析数据,助力于剂拓材料的检测与评估。
测试要求**: **样品处理条件**:确保样品表面洁净对于准确有效的比表面积及孔径测量至关重要。一般情况下,通过高于100℃的烘干处理可以去除表面吸附的水分子,简化操作流程。对于含微孔或吸附特性较强的样品,常需在真空条件下进行脱气处理,必要时还需通入惰性保护气体,以确保表面杂质的充分脱附。
注意,物理吸附测试孔径范围最大为200nm,超出范围请谨慎选择。样品尺寸需能够放入6mm样品管,固体或薄膜样品允许尺寸处理,特殊需求需备注。测试前需要提供足够的样品量、脱气气体、脱气温度与时间。脱气气体默认为氮气吸附,特殊需求可与客服联系。